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5篇
  免费   515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614篇
地球物理   579篇
地质学   1459篇
海洋学   51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12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陈笑颖  杨帆  王玉华 《热带地理》2020,40(5):942-953
以粤东澄海玩具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传统产业集群“脱域”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效应。研究发现,在市场需求、内部创新基础、外部创新环境、企业战略及企业家精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澄海玩具产业集群转型呈现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环节地域分离的“非本地化创新”,以及进军新兴产业并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产业拓展创新”两种模式。这些创新实践对集群企业及地区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不仅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并内化为自身创新优势,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且反哺传统玩具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突破地域和原有产业边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产业范围展开。  相似文献   
992.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地理科学》2020,40(12):2073-2084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的评价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嵌套分解分析其时空差异的演变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地理区域边界、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关键节点,基于2000—2017年中国60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同时显著存在,总体上分别表现为荷兰病效应、较差的产业协同效应、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时空演变的总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平稳递增?快速递减?平稳递减”的变化规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不能有效突破“胡焕庸线”锁定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993.
谢大伟  张诺  苏颖  于鸿飞 《干旱区地理》2020,43(5):1401-1408
通过对南疆三地州 7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调研,定量分析了搬迁前后影响产业发展 的主要生计资本变化情况,分析认为搬迁安置点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移民搬迁后依托 产业园区、设施农业、新开发土地、特色资源等发展优势产业,结合案例总结了 6 种产业发展模式, 每种产业模式都有特色产业及发展条件。移民就业渠道少、土地流转比例低及适应新产业难成为 制约后续产业的发展主要因素,为促进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安置地情况,为移民提供更多就业渠 道,提高搬迁移民的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994.
Determining the groundwater contribu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t a watershed scale is a challenging issue. In this study, we utilized a top‐down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representative groundwater response units (GRUs) based o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osition (e.g., upland, sideslope, or floodplain) in the 275‐km2 Clear Creek Watershed, Iowa. Groundwater monitoring wells were then established along downslope transects in representative GRUs. This unique combination of top‐down/bottom‐up approaches allowed us to estimate groundwater pollutant load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with minimal monitoring. For the 2015 study perio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e groundwater recharge occurred in the floodplain (404 mm) compared to the uplands or sideslopes (281 and 165 mm, respectively), irrespective of land use. Recharge in the floodplains consisted of 37%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hereas upland wells averaged 26% and sideslopes averaged 15%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Less recharge was found to occur beneath perennial grass compared to row crop and urbanized areas. Baseflow discharge accounted for 69% of the total NO3‐N exported from the Clear Creek Watershed, with row crop areas contributing approximately 95% of the annual load. Orthophosphorus (OP) yields were approximately 0.72 kg/ha beneath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row crop or perennial areas.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accounted for 21.4% of groundwater orthophosphorus and chloride loads in the watershed compared to only 8.5% of the land area. Overall, the groundwater load allocation model for baseflow nutrient discharge to Clear Creek can be used to target future nonpoint source load reduction strategie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The use of GRUs can pinpoint better areas of concern for controlling nutrient loads.  相似文献   
995.
What effects d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 have on household solid fuel consumption? Previous studies analyze some of the policies that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implemented to reduce solid fuel dependence, but these studies tend to examine one policy and/or one country at a time.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a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 can encourage transition to less polluting fuels. Using data on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using solid cooking fuels,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ograms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we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newable energy policies and household solid fuel dependence. Our statistical tests show that such policies, regardless of thei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origins, matter in explaining the level of solid fuel dependence. As the number of domestic policies increases, the share of population using solid fuels tends to decline.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promote renewable energy are also linked to reduced solid fuel dependence in countries where such international programs ar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996.
王辉  栾维新  康敏捷 《地理研究》2020,39(1):186-199
近30年渤海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陆源污染输入是导致渤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研究陆源污染压力强度与海域污染的空间关系,采用层级嵌套的水污染输出分区方法,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23个陆海统筹管理分区,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污染普查等资料,估算出环渤海地区五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氮排放量,进而分析各分区单元的陆源污染压力。研究结果表明:① 渤海周边陆域总氮排放量约85万t,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57.4%,工业污染贡献有限,渤海湾沿岸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突出;② 23个陆海统筹管理分区之间的污染压力差异巨大,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周边的分区陆源污染压力大,其它分区的压力相对较低,各分区内陆域污染压力与对应海域污染状况在空间上高度一致;③ 各分区之间污染的来源构成差异显著,渤海湾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居民生活排放,辽东湾工业污染相对突出,莱州湾农业面源污染占比大;④ 渤海周边陆源污染排海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相似文献   
997.
文章利用2017年11月(秋季)和2018年4月(春季)对惠州考洲洋海域开展的两个航次水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考洲洋海域表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石油类(OIL)等典型水质因子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秋季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分别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考洲洋湾顶海域和盐洲岛东南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无机氮在整个考洲洋无明显区域分布差异,无机磷含量呈现考洲洋内湾到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化学需氧量、无机磷均在考洲洋湾顶出现高值区域,无机氮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溶解氧和石油类无明显变化。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考洲洋海域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平均含量均比春季高;无机氮、无机磷则相反,平均含量秋季低于春季。同时,文章还分别利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方法对海水有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可充分考虑多种水质因子,更适合对考洲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98.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陆源性污染日益严重,加强陆海统筹、联防联控治理已迫在眉睫。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SD),构建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不同的联防联控机制情景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影响效应。仿真结果表明:联防联控机制将有效减少浙江省入海陆源废水的排放,但是对GDP影响较弱;相较于维持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现状,提高排污标准、技术投入、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法律约束力等联防联控三大机制的实施强度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不同联防联控机制情景的仿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技术投入和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的增加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治理效果最为明显。提出: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控制陆源污染源头;拓宽环境治理投资和技术投入的支持渠道,提高陆源污染物净化效率;完善联防联控立法,加强联合防治监管能力,强化法律的约束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9.
1000.
采用 2000、2005、2010、2015 年 4 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数据以及新疆水资源公报 和统计年鉴资料,旨在评价新疆沙产业与水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计算未利用土地转化成农地、 林地、草地的数量,分析 16 a 来新疆沙产业发展状况,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 标,计算新疆 2000—2015 年水足迹,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 间,随着新疆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新疆沙产业发展迅速,部分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和草地 被开发成耕地、林地、工矿和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2)新疆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足迹以消费 农产品水足迹占主体,且消费农产品水足迹量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利 用未利用土地、草地进行植物、沙生药材种植。(3)新疆人均水足迹、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效益 指标呈现增加趋势,但数值明显低于我国人均水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水资源 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水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因此,新疆应采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 植比例和用水结构,以增大水资源所支撑的沙产业发展规模,研究可为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 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